第(2/3)页 年迈昏愦,这是个不错的借口。 强如汉武帝,晚年也会有玩崩了引起太子谋反自杀的昏聩之举。 这种昏聩之举,并非是智力衰退,而是体现在政治平衡术的失控。 又如曹操。 在立曹丕为世子后,又默许曹植势力的存在,导致邺城政治集团持续分裂,虽然体现了平衡的政治权谋,但客观上也加剧了曹魏内部的派系争斗。 曹操能犯的错误,刘备同样能犯。 天下英雄唯你我,年迈了昏聩点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。 只是这如何昏聩,也是有讲究的。 既要昏聩到让曹魏君臣相信刘备真的“昏聩”了,又不能真的让大汉政治集团分裂。 这其中的度是需要把控的。 思索片刻,刘备直接询问:“朕应该如何昏聩?” 在刘备思考的时候,诸葛亮就已经有了计较,遂道:“陛下可正式下诏,封燕王之子刘林为吴侯,赐婚孙权之女孙鲁育为刘林之妻,念刘林和孙鲁育年幼,可暂将孙鲁育养于皇后宫中,待成年后即可奉诏成婚。 再论燕王平江东、取合肥之功劳,加封燕王为大将军、兼徐州牧、假节钺都督徐扬诸军政,享‘入朝不趋,奏事不名,剑履上殿’之权。 燕王麾下周鲂,可擢升为扬州刺史;陆逊,可擢升为平北将军兼庐江太守。 其余文武,由燕王自行委任呈请。” 刘备一听,眼皮子都忍不住直跳。 诸葛亮这是要搞大事啊! 虽说刘封平江东、取合肥是得封赏,但由刘备直接封赏刘封为大将军其实是不合适的。 正常而言。 应该是刘备死后,由刘禅来加封刘封为大将军,这叫君恩。 可刘备直接让刘封为大将军,等刘禅继位后就封无可封了。 换个正常的皇帝,都不会让刘封在这个时候当大将军,这哪里是封赏刘封,分明是在故意挑起刘封刘禅的对立。 话说回来。 不少帝王又都喜欢这么玩,尤其是本身有本事的帝王,都喜欢拿一个儿子当另一个儿子的磨刀石。 帝王多寡恩。 这基本上都是共识了。 似刘备父子这般重感情的是很少见的。 诸葛亮让刘备昏聩,其实是让刘备用“常见的皇帝思维”来表现出昏聩。 “会不会太冒险了?” 刘备思考许久,有些担忧。 用得好,那叫奇计;用不好,那叫昏招。 诸葛亮凝声道:“陛下的担忧,臣也清楚。然而,不论陛下是否昏聩,朝野内外的明争暗斗都不会因此而停息。 流言计只是一介小计,若无公卿大臣的推波助澜,又如何能让流言在江陵城肆虐? 眼下还没有与伪魏决战,且大汉甚至都还没入主中原,针对燕王的暗流就已经涌动如斯。 陛下在时,尚能制衡;若陛下仙去,以燕王的性格,又岂能容忍?届时燕王与太子,不论怎么做都是错。 倒不如趁此机会,让暗流都涌到明面上来,同时也向天下人证明:太子与燕王即便面对满城流言也依旧是兄弟不疑,反而会借机联手对付伪魏。 今后再有流言计时,就算太子和燕王真的闹了矛盾,天下人也只会以为太子和燕王又在玩诈。 如此,朝野可安!” 诸葛亮抽丝剥茧的将刘封的意图逐一分析。 要用流言计是吧? 好! 陪着。 曹魏用一次,刘封和刘禅就明面闹一次矛盾,然后暗地里联手对付一次曹魏。 一次可能不会引起怀疑。 二次,三次,次数多了,再傻的人也能看出端倪。 不论是曹魏一方还是大汉一方想走偏门晋升的公卿大臣们,都得变得兴致索然。 好家伙! 搁这儿演我们是吧? 主角儿你兄弟当,我们都是丑角儿? 刘备起身踱步,细细思考。 第(2/3)页